前不久,某旅在野外开展侦察训练。穿上了“隐身衣”的雷达隐于夜色之中,无人机数次过顶侦察,始终没有搜寻到目标雷达。
在之后的演练中,对方使出侦察机、携带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等“十八般武艺”,先后在不同地点、不同气候条件下多次组织侦察,依旧未能捕捉到目标信息。
雷达身上的“隐身衣”,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时家明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最新科研成果,名为“光子晶体柔性复合隐身材料”。“我虽然没有当上一名雷达兵,但是我的科研成果能够为雷达的战场生存提供安全保障,也算是圆了我的幼年梦想。”时家明说。
这张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薄膜,能同时防御可见光、红外等多个波段侦察和制导,为我军装备战场生存能力跃升提供有效支撑。
现代战争靠的是高科技的武器装备,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让己方装备可以在敌方侦察下“隐身”一直是团队所追寻的目标,为达成心中的目标,时家明和他的团队孜孜以求。自2005年起,时家明教授便带领团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20年时间,研制出了包括天线隐身衣、特战单兵隐身衣、新型红外伪装网等一系列性能出众的隐身产品。
攻克宽波段干扰材料难题后,时家明又把目光投向了新型红外隐身材料这一新的领域。在反复研究中,他注意到一种叫作光子晶体的新型材料。
彼时,有关光子晶体的隐身技术理念,既没有理论基础,也缺乏科研设备和制备经验。时家明说,他和团队将算法程序修改了上百遍,基底面料更换了几十种,设备工艺调整了无数次。
敢于迎接失败的挑战,就是一种成功。抱定这样的信念,时家明和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坚,先后攻克了多波段兼容隐身、超精细红外高透迷彩涂层研制等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终于研制出一张大面积的柔性隐身薄膜天线罩。
随着这一成果的诞生和首次试验的成功,各军兵种部队纷纷提报需求、寻求合作。基层部队的信任和支持让团队备受鼓舞,也让时家明越发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为了配合部队进行演训,时家明和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沙漠、高原和海岛。他们在5900米海拔的高原上测试极值,在风吼浪卷的海岸边检验成果,在四面透风的废弃厂房里观察数据,只为了“光子晶体柔性复合隐身材料”更加贴合实战。
“为进一步检测性能、支撑演训,成员们常常天南海北、四处奔波,往往刚结束一项任务,就立即把设备打包寄往另一个单位。”团队成员,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赵大鹏说,他们每一次参与反侦察等演训科目,产品都展现出优异的隐身性能,受到部队的欢迎。
如今,由团队自主研发的天线隐身罩衣、单兵隐身衣等已成为对口部队的“爆款单品”。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响铃交卷”,时家明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把答卷交付在“战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部队真正需要的,我们想把有限的研究精力放到做出能用、管用的东西上,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国家和军队贡献一份力量。”时家明说。(记者 朱茜)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