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当‘躲事儿’干部”,一句简洁的警示,直指当前干部队伍中一种令人忧心的作风痼疾——逃避责任、回避矛盾、敷衍塞责。这类干部遇到难题“绕道走”,碰上矛盾“闭眼摸”,面对风险“缩手看”,甘于做“太平官”、“圆滑官”、“隐形人”。此种“躲事儿”哲学若蔓延开来,必将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贻误事业发展契机,与新时代呼唤的奋斗精神与担当品格格格不入。
“躲事儿”干部其形各异,其质相通。或曰“拖延躲”,将棘手问题置之高阁,指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或曰“甩锅躲”,精于“责任太极”,左推右挡,上推下卸,唯恐沾身;或曰“材料躲”,沉迷文来文往,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代替行动,将履职尽责异化为纸上乾坤;或曰“鸵鸟躲”,对显见矛盾视若无睹,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幻想问题自动消失。凡此种种,本质皆是宗旨意识淡薄、责任担当缺失、斗争精神弱化的表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实变种。
“为官避事平生耻”。此古训深刻揭示了避事、躲事为官德之耻。古代士大夫尚讲究“在其位,谋其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封建官吏尚且以“避事”为耻,今天的共产党干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更应视“躲事儿”为莫大的耻辱。回溯党史,正是无数先烈前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与牺牲,才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正是广大干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与实干,才成就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业。回避矛盾、逃避责任,与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背道而驰。
“躲事儿”作风危害深远。一则,它使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导致矛盾积累升级,治理成本倍增。二则,它寒了群众的心。干部“躲事儿”,群众就得“遭事儿”。急难愁盼无人问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必然损伤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三则,它污染政治生态。“躲事儿”者若反而得利,便会形成“逆淘汰”,挫伤实干者的积极性,助长“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歪风,侵蚀干事创业的土壤。
根治“躲事儿”痼疾,需系统施治、猛药去疴。首要在于强化思想淬炼,筑牢担当之魂。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引导干部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铭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和事业观,激发“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内生动力。
关键在于健全制度机制,明晰担当之界。要完善精准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实干实绩导向,让“躲事儿”者无处藏身,让担当者脱颖而出。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探索、踏实做事的干部卸下包袱、撑腰鼓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强化监督问责利器,对“躲事儿”造成不良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形成震慑。
重中之重在于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激发担当之志。要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原则,真正把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让“躲事儿”者失去市场,让“担当”者拥有舞台,方能引导广大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而非旁观者、评论家。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新时代新征程,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迫切需要广大干部焕发前所未有的斗争精神和担当品格。每一位干部都应时常自省:是否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唯有摒弃“躲事儿”心态,挺起担当的脊梁,直面风浪,攻坚克难,方能不负人民重托,书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合格答卷。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