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面“政治镜子”,照见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纯度,映出的是为民服务的实效成色。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作风建设中的“真”与“假”愈发清晰,是实打实的攻坚还是掺水分的摆拍?是硬碰硬的担当还是花架子的作秀?“假动作”看似应付了任务,实则透支了民心,动摇了作风建设的根基。唯有以“真”破“假”,用实打实的行动驱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阴霾,才能让作风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现实中,作风建设的“虚假套路”不断翻新,却始终难掩其“务虚不务实”的本质。有的干部汇报工作时擅长选择性呈现,开会时把“计划”当“成果”,总结里用“推进中”掩盖“没进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题则避重就轻;有的地方统计数据搞数字游戏,为了考核达标,亩产数据“坐火箭”,就业率“掺水分”;还有的落实工作时热衷“仪式感”,搞政策宣讲“摆拍留痕”,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解决问题虎头蛇尾,让为民服务变成了向民表演。这些行为的本质,是把做了等同于做好了,把“痕迹”混淆为“实绩”,最终导致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梗阻,群众诉求石沉大海。
破解作风建设中的“真假迷局”,干部要筑牢思想根基,树立正确政绩观。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干部必须从内心深处摒弃“务虚不务实”的杂念,把“真”字刻入初心、融入日常。汇报工作要敢“揭短亮丑”,不搞“过滤式”呈现,让“问题清单”比“成绩清单”更有警示意义;统计数据要拒绝“纸上谈兵”,多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实地核验,让每一组数字都带着“泥土气”“汗水味”;落实政策要始终聚焦“群众满意”,政策推行前问需于民、推进中问计于民、完成后问效于民,用“群众点头”代替“自我标榜”,用解决真问题的实效代替喊口号的虚功。唯有把求真务实内化为行动自觉,才能让作风建设脱离“表演式”作秀,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
党组织要强化制度保障,鲜明导向激励。党组织要以制度刚性划清“真”与“假”的红线,用精准激励激活干事动力。在制度优化上,考核导向要“去虚向实”,以“现场看、群众评、实绩论”为核心标准,评估工作既看“痕迹”更重“实效”,考核乡村振兴既数项目数量,更算村民增收账;数据管理要强化溯源追责,对造假行为“零容忍”,让“数字游戏”无处遁形。在激励引导上,要健全容错机制,明确“三个区分开来”,为敢闯敢试的“实干家”撑腰鼓劲,消除“怕出错、少干事”的顾虑;选拔任用要把“求真务实”作为硬标尺,优先重用扎根一线解难题的干部,严肃处理“搞虚假、耍滑头”的“作秀者”;同时通过“务实标兵”评选、“一线故事”宣讲等方式,用身边榜样树起鲜明导向,让“真干受褒奖、假干受惩戒”成为共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去假存真没有完成时。唯有思想上绷紧“真”的弦,制度上筑牢“实”的堤,激励上鼓足“干”的劲,才能让作风建设成效真正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让求真务实的新风正气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