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

访问次数: 57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10-14

[字体: ]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尖端科技的研发逐渐从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安徽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制度供给,

  构建支持企业研发体制机制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健全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生态营造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境外投资项目费用视同利润的考核制度。构建“六个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围绕一个重点产业,依托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设立一批重大项目,集聚一批高校院所,汇聚一批创新人才。支持企业牵头谋划省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深度参与选题建议和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攻关机制,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承担,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制度,推进企业高端创新智库建设,高水平组建安徽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吸纳更多科技型骨干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决策与管理,让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强化主体培育,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优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有利于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成长梯队,壮大科技企业队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要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举办“双创汇”等赛事,加强金融服务、培育耐心资本,多渠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长出来”。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企业培育,要全面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研发管理制度,全面推广“创新积分制”,支持相关企业加快上市,促进其“长得好”。

  强化龙头作用,

  培育制胜科技竞争新优势

  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拥有强大的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转化能力,在尖端科技研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是应对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抓手。培育更多奇瑞汽车、阳光电源这样核心技术突出、产业链带动能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牵头或参与重大创新任务和工程。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聚焦安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紧急、最急迫问题,建立领军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从技术创新向基础前沿前移,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探索科技领军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速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强化要素支撑,

  促进各类资源向企业集聚

  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天使基金长周期、算总账考核机制,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推广“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提升高校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高等研究院实体化建设,强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联合培养。加大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科学仪器、算力、科学数据等向企业开放力度。鼓励企业利用智能算力资源开展科技创新。破除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积极探索“校企共用”“校聘企用”等路径,充分发挥“科技副总”作用,打通校企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为企业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开展技术成熟度评价,择优给予支持。建设一批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支持探索开展中试费用分担、利益共享等机制创新。

  强化生态建设,

  营造创新创造良好氛围

  创新需要胆识,也需要容错试错的氛围。只有优化创新生态,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建立突出“质量、绩效、贡献”导向的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沙盒监管”制度,加强评估退出和测试准入管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平公正的良好创新环境。将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情况作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督导服务,强化结果运用。对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未达到预期成果但符合决策程序、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承担企业和个人,可免除责任。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加大对长期进行技术攻关的企业关注力,开展科普赛事等活动,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崔道成)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