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中央新闻媒体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安徽的文化体制改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和时段集中推出报道,以不同的视角和形式全面展示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美好前景。
相关链接:
安徽以创新理念开拓文化发展新局面
体制创新成就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临近春节,安徽省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怀西一直在发愁:“演出的时间排得太满,而村庄、厂矿、企业却依然不断来电请剧团去唱戏,这让我怎么安排呢?”
去年6月,有着35年历史的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打破了“铁饭碗”。为了拓展市场,剧团不断排演创作出现代新剧目,秉承着“上山下乡”的理念,剧团改制以来已经演出700多场。而在过去,一年只能演几十场戏。
今年,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安徽推动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注销事业法人,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针对文艺院团改革这个难点,实行分类指导、一团一策,全省93家院团除省徽京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外,其他全部转制为企业,组建了52家演艺公司。
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充分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多年来习惯“等、靠、要”的国有院团在市场化运作中主动贴近群众、贴近市场需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前几年,只听说过话剧、舞剧、交响乐,哪看过这些‘洋玩意儿’!”合肥市民陈翠莲在看过了安徽省演艺集团旗下的话剧院排演的《雷雨》后说:“没想到我们在合肥也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出,而且只要想看,常常有新剧目,跟前几年相比真是丰富多了!”
内容创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通过一台小小的平板电脑,就能下载苏东坡、颜真卿等名家书法的真迹,还可以任意缩放并观赏动态的书写过程--这是安徽出版集团旗下时代漫游文化传媒公司新开发的数字互动内容;而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人机语音的流畅交流,并已应用于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和语音云平台上。
“科技引领创新,创新推动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安徽将创新理念贯彻至每一家文化主体单位,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不断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十一五”期间,安徽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深度开发电子报、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开通全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省级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努力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和数字时代消费市场。大力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出3D全息黄梅戏《牛郎织女》,开发《中国戏曲掌上3D互动宝典》,手机动漫杂志《移动漫》用户突破80万。以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动漫基地为主干,以马鞍山、淮南动漫集群为两翼的动漫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在加快文化产业门类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安徽还推动与信息、装备制造、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总投资43亿元,集文化元素、高新科技、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总数和门票收入分别超过黄山、九华山,已成为我国第四代主题公园新标志。
2011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新创排了“3D全息黄梅戏”《牛郎织女》,开创了将3D全系科技手段运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先河,安庆市民王丽观看后忍不住惊叹:“以前黄梅戏只有几个老剧种,每次演出也几乎一成不变,哪想到现在的黄梅戏能有这么华丽、丰富!”
安徽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周玉说:“从非试点省份的突破,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增长30%以上的成就,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贯彻着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创新前行、改革不止,安徽必将开拓文化发展新局面,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皖风徽韵,更有活力
2011年9月,“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走进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其中70%的节目是专门为当地群众量身定做的原创作品。以“讴歌建设者、赞颂新成就、展示新风貌”为主旨的“江淮情”大型演出,成为安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著名文化品牌。自2004年启动以来,现场观众已达40多万人次。
去年国庆前夕,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排演的首部大型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把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2011年,安徽持续给力文化建设,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4%。“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第九次省党代会上发出号召。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安徽文化改革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2011年,安徽省直部门和各市普遍组织开展大规模调研,编制出台“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细化了工作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将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合肥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芜湖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亳州把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安徽各市纷纷拿出“真金白银”,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了从“盆景”到“百花园”、从“试验田”到大面积“丰收田”的跨越。
一批市场主体也应运而生,再芬黄梅艺术股份公司、安徽演出院线、安徽电影集团公司等纷纷组建成立。华文经贸、金鹃广告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32家非时政类报刊社转制成为企业,开始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
安徽强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强龙头企业引领战略,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徽”字号文化航母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2011年,安徽总投资1480多亿元、154个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256个项目列入省“861”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2036亿元。华仑国际(芜湖)文化广场、宣城中国文房四宝及书画中心等52个项目开工建设,六安金领欢乐世界、宿州虞姬文化园等70个项目加快推进,安庆五千年文博园(一期)、方特梦幻王国等建成运营。
一批具有“皖风徽韵”特色的市场主体在培育壮大。安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等省属五大集团2011年捷报频传。出版集团第三次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并先后投资入股贵阳银行、东方证券等企业,股权投资已达10家。发行集团成功发行5年期中期票据,募集资金10亿元,成为全国图书发行领域首家发行中期票据企业。
依托文化、科教资源优势,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安徽省还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建成和在建的园区52个,入驻企业360多家。通过产业集群的“辐射”,合肥樱艺缘等一批中小型文化企业快速成长,推动了网络、动漫、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和马鞍山、淮南动漫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动漫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农闲有学头、生活有奔头。”2007年以来,安徽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相继纳入民生工程大盘子;2009年,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为文化惠民工程“提挡加速”;2011年,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83个、农家书屋6924个,广播电视已经由“村村通”推行至“户户通”;推行新华书店便民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合一”模式,成为“农民的文化家园”。
《 人民日报 》(
全方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安徽努力开拓文化发展新局面
新春来临之际,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演艺中心负责人正在为排不开演出“档期”发愁!这个演艺中心2010年8月由原来的县黄梅剧团改制而来。建立面向市场的机制后,演艺中心活力大增,演出不断。如今,怀宁县的民间班社也蓬勃发展起来,正式注册的有26家,演出场次达到每年4000场。
在肥西县官亭镇,“三合一”农家文化家园天天“爆满”。“三合一”农家文化家园是安徽新华集团在“新华书店便民店”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混业经营模式。文化家园实现了便民店、农家书屋、农村绿色连锁网吧的联合,村民可以在这里购买生活用品、看书、买书以及上网,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基层文化生活的红火得益于安徽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全方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据了解,全省93家院团除省徽京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外,其他全部转制为企业,组建了52家演艺公司,安徽省2011年文化惠民工程预定目标全部完成。7072个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83个、农家书屋6924个。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受到群众欢迎。
“安徽省正在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评办法,出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系列服务标准,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安徽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周玉告诉记者。
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源于健康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基本建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安徽省文化产业已经连续5年增长超过30%。为取得持续快速增长,安徽省决定启动实施文化产业“3115”行动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30个重点园区、100家骨干企业,助推10家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那么,安徽文化产业实现大增长的着力点在哪?
“我们将积极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周玉说。
2011年,总投资43亿元,集文化元素、高新科技、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已成为我国第四代主题公园新标志;合肥市高新区动漫产业产值已达10.5亿元,就业人数7000余人……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专题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安徽省将大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点打造20家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新兴文化业态的比重。组建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技术联盟,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加大人才建设投入,安徽省将设立省级文化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同时在继续深入推进“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安徽文化名家”工程,启动“青年文化英才支持计划”和“文化经营人才储备计划”充实人才后备队伍。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建立“绿色通道”。建立科学的文化人才选拔任用和评价激励机制。
“文化皖军”:创新引领繁荣
本报合肥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地区,安徽以非试点省份主动改革和积极探索创造了事业繁荣、产业崛起的“文化皖军”现象。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打造充满活力文化强省的具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文化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安徽把文化创新引领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路径,着力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政策支撑,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和文化产业大繁荣。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新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中实际问题,安徽把2012年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巩固拓展年”,对于已经改制的文化企业,重点引导加快公司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评办法,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委托管理,探索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机制以及跨部门、跨区划共建共享上进行重点改革突破。
针对文化产业迅速扩张的新形势,安徽以打造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目标,在实施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等优化工程的同时,省委宣传部与省科技厅合作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工程,组建“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技术联盟”;实施皖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特色演艺精品、徽派工艺品“海外推广计划”,形成以文化创新为内涵、以外向拓展为目标的“文化皖军”整体优势。
为形成鲜明政策导向和切实政策支撑,安徽省设立了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省市县三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及省级文化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并将陆续启动安徽文化名家工程、青年文化英才支持计划、文化经管人才储备计划,通过创新管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